68家麦当劳、13家星巴克、48家阿迪达斯专卖店、28家苏宁、16家国美、4家宝马4S店、18个万科楼盘、7家沃尔玛、15家屈臣氏……
这些品牌和数字属于珠江三角洲城市东莞,在我们习惯为这座城市贴的标签中,会包括众多的工厂、发达的暧昧的娱乐业、因制造业而聚集的大量产业工人、在中国政府官僚序列中的“地级市”、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代表……在我们通常的分类中把它视为“三线”城市。虽然,不论是GDP,还是人均收入,它看起来都相当有竞争力。
如果从上面提到的这些品牌和数字所代表的消费能力上来说,它也不输于与它距离半个小时车程的深圳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与北京、上海,通常被称为中国的“一线城市”。
这样的城市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有实力有号召力的民营企业所追逐的目标。
而这些品牌和数字,一方面是大公司们开拓新市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跨国公司寻找新的厂区、新的员工提供了方便,这是这个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
数字背后的品牌覆盖密度,则意味着东莞超越了大部分的我们所认为的“二线”城市,通常“二线”是指重庆、天津两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还包括一些在政府体系中的“副省级”城市。
如果我们再引入时间线,这些品牌在东莞的分布密度,大致相当于一线城市在2007年前后的水平。6年,就是差距。
通过调查398个中国人均GDP7000元以上的城市的一线品牌分布密度发现,与东莞相似,跟四个一线城市相比,沈阳、武汉、天津、重庆、成都、厦门、青岛、南京、杭州、大连、苏州等城市在这些品牌的分布密度上也大都相差6年左右的时间。
但6年实在不值一提。
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经济分析机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2012年发表的一份名为《2022年全球零售发展前瞻》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重庆都市圈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将会从2012年的15.8%增长到49.4%,沈阳都市圈的这一比例也将会从2012年的19.1%增长到2020年的46%,接近上海都市圈2012年52.7%的水平,而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这一比例会达到69.1%,接近上海都市圈在2012年72.4%的水平。
而在这家机构编制的另外一份报告中,2010年至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的前十名则悉数为中国的传统意义上的二线城市,它们是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长春、大连、哈尔滨、昆明、沈阳和青岛。
这意味着,对于各大公司和各大品牌商来说,在中国市场,如果说北上广深市场日趋饱和,三四线及以下市场尚待培育,那么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成为眼下它们最可把握的市场机会,而它们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6月27日,LV在沈阳的第四家店铺在沈阳万象城开业,这个拥有LV全系列产品的沈阳旗舰店是其在中国的第二大店。“沈阳对路易威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沈阳在经济发展速度,城市规模以及品牌集中度上在中国皆是数一数二。”路易威登中国区总裁霍礼说。
另一家轻奢侈品牌COACH计划在未来数年每年在中国开设30家左右的新店。要实现这个目标,COACH中国区总裁兼CEO赛理格说,“我们现在关注的是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线城市。你可能已经发现很多品牌开始关注、进军这些市场。拓展二三线市场是一个自然发展趋势。”
这个品牌把目标全体定位为平均家庭年收入在1万美元左右的人群,赛理格认为,在中国这一群体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来自二三线城市的中产阶级,这些有强烈购买欲望的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正在成为奢侈品的目标顾客。”
不光这些奢侈品牌,《第一财经周刊》调查走访285家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之后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或者正在将传统意义上的二三线城市列为未来业务增长的重心,加大在这些城市的渗透力度。
“消费升级导致首次购买豪华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奔驰的管理层判断未来在中国的网络发展会有两大支柱点:其一是30至40个重点城市的高速稳定发展,其二则来自以西部地区城市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和区域的快速崛起。
上海通用则为旗下的雪佛兰品牌和别克品牌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100万辆和90万辆的销售目标,比现在的销量几乎翻一倍,依靠现有的营销体系和产能都无法实现这么高的销售规模,这家公司正在以区域重新细分分销中心,并且在上海、沈阳、武汉扩建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