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上网基本上等于聊QQ,十年后,上网更多是在买东西;十年前,上网发愁无事可做,十年后,上网担心上当受骗。仅用十年时间,中国互联网走完了国外互联网二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在全球互联网从“可用”向“可信”过渡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不能也不应缺位,在下一个十年中,哪些领域还有机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弄潮儿?显然,可信互联网的建设者们面临的机遇最好。日前,记者独家探访国内最早提出“可信互联网”理念并付诸实践的“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knet.cn),中网董事长毛伟围绕“构建什么样的可信互联网”和“如何构建可信互联网”等话题与记者打开话匣子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糟了,碰上钓鱼网站了!”,在北京上班的白领李红(化名),这两天MSN签名档挂出了上述文字。据了解,平时热衷于网购的她,最近碰上一件令她郁闷的事:之前在某知名B2C电商网站花费698元钱买了个电子产品,谁知付完钱后都七天了,一直未收到货,再按照之前网址访问时,发现网站打不开了,显然,她碰上了“钓鱼网站”。
事实上,类似的一幕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电脑上上演。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880万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相当于每五个购物网民中就一个网民曾遭遇过消费欺诈。
而来自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联盟已累计处理钓鱼网站72322个,其中,2011年1月-11月共处理36674 个,较2010年同期增长78%。
一头是“钓鱼网站”犹如割韭菜,割完一茬,又见一茬;一头是无辜网民一次又一次被骗。“这些情形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初涉可信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之一,CNNIC首席科学家、中网董事长毛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过去十多年,我们解决了互联网的可用问题,现在互联网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后十年,我们要着重解决互联网的可信问题。
事实上,毛伟是国内最早提出“构建可信网络环境”设想的践行者和倡议者之一。在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3亿,国内域名总数接近2000万,网站数量也首度突破300万大关。正是在中国互联网一派歌舞升平的背景下,毛伟在当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作了题为“构建从可用到可信的互联网”的主题演讲,在业界首次提出“可信互联网”理念。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构建可信网络环境”不仅日渐成为业界共识,也被纳入国家互联网管理政策制定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对此,毛伟表示,“可信互联网”的理念写入国家互联网白皮书,表明国家已经敏锐地抓住了当前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同时也预示着,推进互联网从“可用”过渡到“可信”将成为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发展的主旋律。
钓鱼兴起
2008年7月18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四号的一栋红色楼房里,一次影响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的会议正在召开。与会单位包括CNNIC、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银河证券、腾讯、淘宝、支付宝等几十家金融机构和电子商务网站以及数十家注册商,在CNNIC的牵头下,大家开始抱团打击假冒钓鱼网站。
当时的腾讯深受“山寨网站”困扰,马化腾对此事非常重视。时任腾讯安全中心负责人专门跑到北京找CNNIC协调此事。双方一谈,发现一拍即合,因为当时CNNIC已经注意到.cn域名不良应用有冒头迹象。
于是,在广泛调研之后,由CNNIC牵头、联合业界专家及诸多厂商共同参与的“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就发起成立了,初期,为了防范法律风险,联盟仅受理并处理以.cn域名结尾的钓鱼网站举报,处理方式是暂停域名解析。
由于.cn域名直接归CNNIC管理,在这样的处理机制下,不法分子制作钓鱼网站使用.cn域名的门槛大增,进而纷纷选用境外域名。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联盟成立之初就以“开放”心态吸纳各类成员单位,并以“共享”精神构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钓鱼网址数据库,并面向浏览器厂商、网络安全厂商、搜索引擎厂商共享数据,实现上述环节的钓鱼网站风险提示和警告。
中网董事长毛伟表示,“转眼3年多过去了,现在联盟的成员单位数量已经近400家,认定并处理包括.com、.net等各类域名在内的钓鱼网站数量已经达到7万余个。”
而这段经历也坚定了毛伟构建可信互联网的信念。
信任瓶颈
初期,一些深受假冒钓鱼网站侵扰的知名网站是中网“可信网站”验证的忠实用户。理由很简单,中网推出的“可信网站”验证,一方面,可以帮助正规网站解决“我到底是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信网站”验证所独有的防盗链、防伪技术能有效帮助网民区隔钓鱼网站。
以证券行业为例,国内300多家正规券商,超过70%以上的券商官方网站均已“可信网站”验证,并悬挂了“可信网站”验证标识供网民随时查验。
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和市场检验,中网发现广大中小企业们对“可信网站”验证也有着庞大的需求。
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以上(58.8%)的企业网站平均一个月都难以更新一次,可见很多企业网站都处于半停滞的状态。
造成全国近六成中小企业网站闲置抛荒的最大根源是“没人信”。从网站角度看,数据显示,制约中小企业网站在线交易实现的瓶颈,目前最主要的是诚信环节的问题,比例为25.8%。而由于网站深陷“没人信”,更致使近六成网站处于半停滞或抛荒状态,大量的推广费用打了水漂。
而从网民角度看,有关数据显示,近90%的网民希望核验网站真实身份,超80%的网民从不回头访问陌生网站。
毛伟表示,“信任缺失”或“没人信”不仅成为当前制约中小企业网站做大做强的瓶颈,而且还对尚未建站的中小企业形成“倒逼效应”。致使更多的企业对“建站或建商铺”产生畏惧心理。CNNIC有关统计显示,在无网站及网店的企业中,66.4%仍然选择未来不建设独立网站或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开设网店。
不过,一些先行的中小企业已经尝到了“可信网站”验证的甜头。广州年谊饰品商行负责人李永仪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国外的客户,就是因为在她的网站看到了“可信网站”验证标识,打消了实地考虑的念头,并立即给她汇了10万元预付款。
开放共享
2011年11月3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支持和指导,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可信电子商务推进中心主办、“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承办的“拒绝虚假网站 构建可信网络环境”全国可信网站数据库开放平台启动仪式在京召开。
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工信部的政府部门主管领导,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以及新浪、腾讯、阿里云、搜狗、瑞星、即刻搜索、盘古搜索、有道搜索、火狐、Opera等共计数十业界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会议期间,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中心的相关领导和中网董事长毛伟等一道启动开通了由中网搭建的“全国可信网站数据库开放平台”。作为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可信网站数据库开放平台,该平台将面向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微博等诸多领域实现免费开放,今后,亿万网民有望通过浏览器、搜索引擎、官方网站等多种途径便捷甄别当前访问网站的真伪,快速识破各类网络钓鱼骗局。
显然,以“可信网站”验证为基础搭建“可信网站数据库开放平台”并免费开放共享,以民间力量推动可信互联网构建,不仅符合国家互联网发展趋势,也满足了各大互联网平台的需求。
据了解,包括新浪微博、腾讯浏览器等应用厂商以及网建、虚机环节的诸多厂商均正在陆陆续续加入开放平台。
不管什么形式的网络钓鱼,都需要“有域名、有主机、有网站、有推广”,那么,要想斩断钓鱼网站黑手,就需要在“注域名”、“租主机”、“建网站”和“做推广”等环节“多管齐下”,相关厂商应自觉把好“入口关”,同时,也应考虑全面引入第三方对网上主体的身份信息进行真实性验证或比对。这也是“可信网站”验证的价值所在。京东商城、当当网、淘宝网等。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可信网站”验证的应用领域全面覆盖金融、证券、电商、机械制造、食品、旅游等数百行业或领域。
中网推出的“可信网站”验证,不但可以快速帮助企业网站建立用户信任,从根本上拉近企业与用户的距离,在心理上为消费者营造出真实可信的网络购物氛围,对于构建和谐、安全的电子商务环境,及推动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