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认证”是一个较受关注的话题。一些国家先后推出关于网络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实名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人们对于实名制的态度毁誉参半。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韩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互联网实名制。由于种种原因,韩国已不得不终止了这项法规。这更让一些本来就对实名制心存顾虑的人们更加怀疑实名制的可行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网络实名认证呢?
对实名制的最大质疑在于,它是否侵害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很多人担心会因言获罪,担心互联网也由此变成一个狭窄的空间。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各类信息和发表言论,而且身份难以核实,这导致网上的交流变得十分随意,甚至无所顾忌,更甚者在网上披露他人隐私,诋毁漫骂。网络不是私人空间,而是公众空间。所谓的言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在网络这个社会里,也是有底线的,也要遵循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标准。实名制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确认身份。事实上也是为了让网民自我约束,还原网络空间的纯净。这对于每一个网民都是利大于弊。
有些人还担心实名制会导致私人信息泄露,网络实名认证网络实名认证网络实名认证网络实名认证事实上对于个人信息起的恰恰是保护作用。信息的泄露往往是经济利益所致。加强实名网络,切断信息贩卖的经济利益链条,泄漏也就变得毫无意义。韩国实名制遭到废除的原因并不在实名制本身,而在于管理者对网民的个人隐私保护不到位,造成众多网民的隐私暴露。不能因为韩国的个例以偏概全。在实行网络实名认证的过程中加大对互联网安全的监管,是可以保障网民的隐私安全的。
用实名在网上发言会不会很不自在?我国网络身份管理实行的是“后台的身份管理办法”,意思就是网民在各网站注册登记的时候实行实名制,匿名的用户将不予注册或发言,而“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可以使用其他名称”意思就是用户可以起一个别名或昵称,发言的时候其他普通用户不会看到你的真实身份。所以从上网体验方面来说,是否实行实名制管理,并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众所周知,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维护网络安全,即使是提倡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例如美国,也已通过130多项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永远没有绝对的自由。总而言之,中万网络得出的结论就是,网络实名认证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进一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