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所高校学子参与,55000余幅摄影作品、2000余部微电影参评
今天,大学生这样呈现“最美中国”
若以“最美中国”为主题,什么样的比赛形式最吸引大学生?或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咏,九十年代是征文,本世纪初是演讲……时至今日,越来越有想法与表达欲的大学生多了一个新选择——微电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视频短片的制作门槛不断降低,大学生对微电影已不满足于旁观,而是希望参与。尽管微电影只是近年来网络视频派生的新事物,但很快就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和刻画世界的“新语言”。无论是兴趣驱使,还是科班出身,大学生们都可以用手中的摄像机、相机,甚至手机记录下身边小事、校园热点以及社会议题,在思考与感悟中表达心中的“最美中国”。
明天,由国信办网宣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文汇报、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易班网参办,中国移动视频基地、新浪网、土豆网、PPS、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悦达、浦发银行等协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以下称“最美中国”影赛),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微电影论坛和总结颁奖会议。本次大赛自去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以来,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截至去年11月30日,700多所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共征集55000余幅摄影作品、2000余部微电影作品参赛。
在各类微电影赛事层出不穷之时,“最美中国”影赛为何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导演贾樟柯认为,“最美中国”主题可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山河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给大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胡智锋提出,作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最美中国”影赛集合了各方优势,对大学生颇有吸引力。在终评会上,评委们一致表示,要重视大学生在新平台上的新尝试,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大赛终审评委、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说:“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成为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进步的新力量。”
文科生的天文科幻片
“零成本”、“非专业”、“处女作”……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陈骁强和他的科幻微电影《困境18:13》带来了太多“没想到”。这部微电影在网上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点击量,网友们的疯狂转发、评论,让陈骁强也有些“没想到”。
《困境18:13》将只有一个面和一个边界的莫比乌斯环理论作为时空结构,讲述了主人公试图在校园一处受限空间中运用自己所学破解谜团的故事。陈骁强告诉记者,这部作品虽是科幻题材,但创作初衷却很现实:在生活中,他常遇到禁不起挫折的人,社交网络上也常看到无病呻吟,好多同龄人只会抱怨。这促使他塑造了影片主角:一个面对困境能临危不乱、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方法的90后大学生。
看完作品,大赛终审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赵永华十分感慨:“微电影就要这样,以小情节反映大故事,用小片子讲大道理。”陈骁强说,“在大学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永不服输的斗志与原创精神。”在他看来,这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精神意义上的“美”。
生活细节就是拍摄元素
《困境18:13》的灵感是这样来的:一天,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一样,陈骁强走在校园里,路过两根外形一样的电线杆时,广播里恰巧传出了同样的话,仿佛他一直在原地。“我由此想到了小时候在科幻小说中读到的莫比乌斯环,就把这个转化成了影片的灵感。”于是,“科幻迷”陈骁强决定以他最感兴趣的受限空间为结构编一部微电影。
“创意的灵感,往往来自身边的小事。”陈骁强说,他最钦佩的导演是执导《盗梦空间》的克里斯托夫·诺兰,“看他的片子我会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加点发散思维就能成为拍摄元素”。
准备脚本时,脚踏实地的他并没有凭空乱想,“与其搜索莫比乌斯环的资料,不如自己动手做模型”。他花了好几天在寝室撕纸片、用笔在纸上画线,验证想法。后来,这个过程成就了影片中男主角在草坪上做纸环的桥段。“即使制作科幻片,也要有实践出真知的精神。”陈骁强说。
在陈骁强看来,写剧本时要调动整个人的所有素质,包括知识、记忆、逻辑……“如果我不爱看电影、不爱看科幻、小时候没有接触过莫比乌斯环,我怎么可能写得出《困境18:13》呢?”在影片后期剪辑阶段,陈骁强也是靠着高中自学的电影理论与剪辑技巧,以及多年来的看影经验与感觉慢慢摸索。
用低成本讲好“小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实景拍摄的《困境18:13》,成本几乎为“零”。陈骁强告诉记者,拍摄所用器材由学校电视台无偿提供,道具多是他的生活用品,演员也是零片酬出演。这些演员,或是他的同学、朋友,或是爱好表演的陌生人。主演肖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并不认识陈骁强,仅凭对表演的热爱去参加了《困境18:13》的试镜,积极的态度和到位的表演打动了陈骁强,于是他俩有了之后愉快的合作。
有趣的是,《困境18:13》上传到网络后,不少网友竟将这部“零成本”的科幻片与好莱坞大片《一日囚》、《恐怖游轮》等作对比,还有网友针对影片内容进行解读。浙江大学数学系2008级学生史旭鹏就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困境18:13>的我的一些解释》的影评,详细解释了影片中的莫比乌斯环原理是如何与男主角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就连一些细节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对此,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感到很欣慰:“这部触及平日生活的微电影,给许多喜爱拍摄电影的非专业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它展现了大学生微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导向:低成本制作,挖掘身边的小故事。”
如今,陈骁强正从一个普通影迷成长为“90%以上浙大学子看过他作品”的“校园知名学生导演”。不久前,他获得保研资格,并选择了广播电视专业。同时,他正在筹办工作室,打算制作更多“小成本、大看头”的微电影。
“接地气”的处女作
与陈骁强一样,亦非科班出身的郭泓江也是带着处女作来参赛的。然而,与陈骁强不一样的是,郭泓江带来的剧情片《开花的黑石头》(原名《让青春在那里闪光》)紧密结合了真实的校园生活,大学生下基层、求职综合征、毕业不说分手……“接地气”的剧情,让这部微电影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热捧。
创作剧本时,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英语系2012级研究生郭泓江与他的几个同学决定以2009年百年校庆时收到的“总理来信”作为拍摄的切入点——那年,30名矿大学生去艰苦的矿区工作,对基层深有感悟的他们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不久收到了温总理的回信,一时间校内校外的矿大学子倍受鼓舞。
3天后,《开花的黑石头》初稿形成,剧情围绕采矿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小夏展开,讲述了他不顾女友、同学的不解,放弃好几个令人艳羡的offer,毅然选择下矿区去基层发展,最终开辟出一片天地的励志故事。
实际上,若是有人拍下郭泓江他们制作这部微电影的全过程,亦不失为一部青春励志剧。没写过脚本、没拍过电影、没演过戏……他们遇到的困难之多、麻烦之大不言而喻。“但我们特别幸运,一是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二是有幸接受了‘特训’。”郭泓江告诉记者,去年8月13日,经学校推荐,他与王祖琪带着剧本来到上海,参加了“最美中国”影赛组委会主办的微电影特训营,受益良多。
特训营“恶补”专业知识
郭泓江告诉记者,特训营授课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李亦中看了剧本后特地找到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在原来的剧本中,我们写了‘小夏通过不断探索,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矿区的一大难题’,但只是一笔带过。李老师提醒我们,表现转折的情节一定要具体,什么难题、怎么解决要表达详实。”
于是,对采矿专业一窍不通的郭泓江,9月一开学便找到学工处,请教相关专业的老师,并与取景的徐州某矿区取得联系,最终找到了一个近年来在不少矿区真实存在、刚刚找到解决方案又适合视觉表现的“难题”,丰富了这段重要内容。
另外,特训营授课教师、国家一级录音师姚国强主讲的电影收音课程,对郭泓江来说犹如“及时雨”,“以前我压根儿不知道拍电影还要收音!如果没听课,估计后期剪辑时的声音效果将不堪设想……”郭泓江感慨,正是这些实用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摸到了制作微电影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