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火了,上到大国总理,下到扫地大妈,都在讲“互联网+”。可一万个人,有一万种互联网加法,你又到底在加啥?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互联网创业圈的潜规则。
从抄袭者到炒作者
不得不说,互联网创业圈比前几年要进步了一些。
最初,大家的创业方向都盯着大洋彼岸的美国,对岸流行什么,我们就Copy什么,只需要Ctrl+C就行了,懒得思考,也不用创新,拼的是键盘快手,只要产品复制快,就能轻松融资。当年的团购、移动社交,甚至是后来打车、外卖等O2O类创业,走的都是这个路数。不过随着互联网创新的全球同步,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几年。创业者必须另外寻求新坐标,对投资人讲新故事。
于是,O2O、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等概念相继登场。大家共同制造、炒作一个概念,然后凭这个概念找投资人拿钱。别不承认,事实上大家都是这么玩的。甚至先前马化腾“互联网+”的概念,已经炫酷得惊动了党中央,连总理都知道了。
可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概念诞生之前,其实腾讯马化腾早就提出了“连接”战略,周鸿祎也提出了IOT(internet of things),其他大佬们也都纷纷出来造概念,说白了都是把自己的平台开放了,去连接原本外部的东西,可以是人、设备,也可以是传统的产业。
可大佬们的概念都是基于平台足够大的前提,显然对于创业者没有太大的引用价值,于是互联网+登场。一万种互联网加法聚集在一起,注定只能是个概念,对于创业者而言,在直面投资人之前的概念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这和之前的O2O、互联网思维,其实并无太大的区别。连接线上和线下、以互联网思维营销传统服务,和用互联网加非互联网,这不是一盘剩菜的三种热法吗?
谁在践行“互联网+”?
多年的互联网记者经历告诉我,阳光下没有新鲜的生意,互联网也没有全新的概念,当一个概念大热大火,就必然催生出各路鬼神莫测的所谓创新,其结果反而离用户真实的需求偏离得越来越远。
而恰恰是口中没有念念有词去膜拜概念的企业或人,反而是在实践的路上,真正践行的人。
互联网+,最难在于什么?不是加别人,而是加自己,加自己非互联网的那部分,因为这一部分,要经历极强的变革阵痛,才能融入到新的互联网世界。
比如手机,小米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互联网品牌,做手机也是以互联网思维展开营销的思路,扮演着创新者与颠覆者的角色。可是华为手机早在小米诞生之前,就已经卖到了全球,是一家典型的制造型企业。而业界出了个小米之后,荣耀的诞生与成长,其实就是“互联网+”,荣耀手机=互联网+华为手机,代表着传统手机制造业,在互联网环境中进化出来的新模式。
有人说,华为荣耀一路抄小米,可是在我看来,身上背着传统制造的包袱去抄,就像相扑大哥背着媳妇去玩跨栏,他的负担和辛酸,你未必能懂。同样的道理,知易行难,人人都是专家,做起来却未必轻松。
再比如零售,阿里巴巴出生在互联网上,京东没开过几个店就在做电子商务,而苏宁是拖着20多年的传统零售历史,拽着1600家线下门店,忍痛革自己的命做互联网的,转型之前,是典型的传统零售商。苏宁的转型之路,其实就是“互联网+”,苏宁云商=互联网+苏宁门店,代表着传统零售渠道,在互联网语境下进化出来的互联网零售模式。
有的人说,苏宁一直在转型,没见得涅槃。事实却是,苏宁的线上业绩每年都在翻番,线下业绩逆势而涨,物流仓储面积睥睨京东,这些都不信也没关系,看看苏宁当年的小伙伴,国美、易迅都不知道已经被甩到哪个星球,各种艰辛,大象自知啊。
华为与苏宁,都不是“互联网+”此类概念的拥泵,但是他们每天思考、坚持践行的,都是怎么将互联网和自己的既有传统产业,完美加起来。
“互联网+”概念虽新,但是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再古朴不过了。Google是“互联网+信息”,Facebook是“互联网+关系”,互联网产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做加法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从过去到现在,加的对象从线上信息,不断延伸到线下产业。
创业者们都想着加上别人的资源,互联网大佬们都想着加上人的习惯,而对于绝大多数正面临互联网转型的企业而言,你的互联网+,应该借鉴华为与苏宁这般,加上自己的经验和优势,加得一种新模式,加出一个大市场。